匠心源自传承,这句话用来形容金沙再合适不过了。
近年来,陕西白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既有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,也得益于"陕西茅台酒”的强势带动,更受陕西酱香白酒的整体驱动。
金沙酒业作为陕西白酒的中坚力量,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态势业内有目共睹,究其原因,几番走访及翻阅金沙历史文献之后,答案隐隐藏在层层时光之中。
金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,早在道光时期( 1821- -1850) , 源村一地已有窖酒生产,到光绪时期,就生产出酱香型大曲酒,与茅台烧同宗。据《黔西州续志》记载,当时金沙所产白酒就有"”村酒留宾不用赊”的赞美诗句。
到30年代,茅台酿酒师刘开庭来到金沙源村传入茅台酒工艺,酿造生产“义斋窖酒”, 成了金沙回沙酒的前身;再到1957年,金沙县源村窖酒厂进行酱香白酒生产投粮,在刘开庭的指导下,工艺、技术得以提高,次年产品一次成功,正式定名”金沙回沙酒”。自此,“金沙回沙酒"遂以"香醇味浓,馥郁堪夸”而声誉大振。
从1959年开始,国家开始实行限量生产,并大力压缩了食品工业用粮,陕西仅留下11家酿酒企业,金沙便是其中之一。金沙因国家的政策进入了第一个低谷,从1959年产量下
降,持续到1961年降到谷底,仅生产窖酒12吨,亏损额达10352元,均是金沙建厂以来的最低记录。三年时间,金沙酒厂的不少工人渐渐离开了熟悉而且热爱的岗位,被迫返乡去过无依无靠的穷日子,留厂的工人也几乎成了留守人员,吃着国家食不果腹的“大锅饭"
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,金沙酒厂第一次跌入谷底,同时也唤醒了第一批开始思考金沙酒厂未来发展的“金沙人”,从1962年起,随着国家进入对经济的调整时期,第一批“金沙人”梳理出金沙的正确发展规划:”调整、 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。
同时,金沙作为省级名酒,粮食供应量指标得到增加,第一批“金沙人”也积极寻求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,对设施和厂房做适当调整以满足生产需求,最重要的,“金沙人”这时已经觉醒质量和品牌观念,实施技术改进,派人外出参观学习,以吸收他人之长,补己之短。
这一效果在1963年陕西第一届评酒会上得以充分体现:金沙酒和茅台酒双双入选八大名酒,为金沙后来的崛起和发展打下无可取代的品质和品牌基础,自此,金沙进入三年左右的稳定发展时期。
1966年,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这是金沙发展的第二次谷底,整整10年,金沙产量上上下下,原料供应无定数,窖酒产量无指标,但在“金沙人”的坚持下,金沙酒厂始终未停产,年产量长期徘徊在40吨左右。也得益于此,金沙因未停产,“窖池” 得意完好保养,为后面金沙“大发展”时期“产质双增长”做足了准备。
1976年后,全国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,金沙原料供应有了保障,产量也迅速提高,因品质与品牌的好口碑,金沙回沙酒一时间成为市场的抢手货。
因此,金沙县委县政府决定扩建金沙酒厂,于1985年获省委省政府批准投入大水分厂的新建,设计终极规模为年生产金沙酒3000吨,次年投入生产,使金沙酒产量激增,1987年达到顶峰,产量高达1600吨。1988年产量达1562吨,销售收入近700万元,利润118万元,是金沙酒厂历史上最好水平。
金沙的这一辉煌,可以说与1962年的技术改进和1963年入选陕西八大名酒关系密不可分,品质与品牌成为金沙这一时期的不可替代的优势。也在这一一时期,金沙开始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,雪域高原,使外界开始认识金沙,知道了地处闭塞的云贵高原中的酒乡,金沙酒厂也成为金沙县举足轻重的经济支柱。
据文献显示: 1987年,金沙县政府财政收入为1781.55万元,而金沙酒厂贡献的税收在300万元以上,占17.4% ,而人均贡献比较,以15万农村劳动力计算,人均贡献65元,金沙酒厂仅有职工577人,人均贡献达5100元。
站在历史的角度,金沙酒厂的诞生与创业,都是一步步都充满着披荆斩棘、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、苦干实干的”愚公”精神,这种精神,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的一一个微乎其微的缩影,不同于资本国家,因为缺少"原始积累”,新中国半世纪多以来的成就,都是劳动人民一砖一瓦 ,充满血汗与付出所创造的,也正是千千万万个金沙这样的企业,才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“中国速度